蜂鸟网首页 > 手机摄影 > 新闻资讯 > 正文

何刚专访:借徕卡之力稳定占据高端市场

0 2016-04-08 05:05:11   蜂鸟网   作者:张璋   责编: [原创]

  北京时间4月6日晚21点,华为在英国伦敦正式发布了年度P系列旗舰手机——华为P9。华为P9不仅采用了1200万像素双摄像头,同时也是华为与徕卡合作后打造的第一款手机产品,从华为P9背后的徕卡标识就可以看出华为P9在手机成像质量上做足了功夫。发布会后,华为终端手机产品线总裁何刚先生也接受了媒体专访,就华为P9以及华为与徕卡合作等问题进行了沟通。

何刚专访:借徕卡之力稳定占据高端市场
华为终端手机产品线总裁何刚先生

  记者:华为和徕卡的合作是什么时候达成的?P9的摄像头技术方案是徕卡提供吗?P9摄像头的镜片是徕卡负责生产吗?华为与徕卡怎么进行利益分享?合作技术有生产专利吗? 

  何刚:华为与徕卡的合作已经很长时间,从华为与徕卡第一次接触,到现在已经将近两年时间。虽然很多品牌会通过贴标买授权,但华为与徕卡的合作不仅仅是让P9贴了一个徕卡的标而已。徕卡在摄影领域非常独特,也是目前欧洲唯一一家坚持做照相机的企业。徕卡一直追求制作最好的摄影器材,这同华为不断追求最佳产品的精神一致。正是这些契机让华为与徕卡有了更多交流。两年前的一个机会,余总同徕卡CEO谈到这个思路,并一直在探讨如何在让手机拍摄出更好的照片。虽然双反在合作过程中也有很多波折,但华为坚持品质,不希望做单纯的徕卡品牌授权,因为对于华为的品牌发展没有任何价值。

  徕卡一直以来擅长是镜头。为手机制作镜头,对徕卡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和挑战。虽然研发的过程很曲折,正是通过双方在精神上的一致追求,使得我们最终在手机上做出最优秀的双摄像头,做出了目前最佳的手机摄影效果。

  众所周知,徕卡在镜头上研究是非常深入的。它知道什么样的镜片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使用徕卡专业的相机拍照时,徕卡相机拍摄的照片都包含着独特味道。一般人更重拍摄手机拍摄的结果,对于分解镜头、光线影响并没有专业了解,在这一点上,徕卡从专业的角度、更高的要求为华为P9选择适合的镜片。虽然用户最终看到的是一片徕卡镜片,但是背后严格的筛选废弃了10片或更多。作为徕卡的合作伙伴,由于徕卡历来的技术重心都是大镜片,此次华为同徕卡一起努力,克服种种技术困难,共同开发成功符合要求的小镜片。

  记者:华为是否作为独家与徕卡进行合作?

  何刚:华为与徕卡的合作非常紧密,联合设计,联合开发。虽然徕卡在摄影界有很大影响,但是真的从身边普通用户调研发现,很多人对徕卡并不了解。通过与华为的合作,对于扩大徕卡的宣传也是一种帮助,华为一贯的品质对徕卡也是一种提升。
 
  记者:除了此次发布的华为P9,华为和徕卡是否会继续合作其他后续产品?

  何刚:华为P9是华为同徕卡的首次合作,相信未来还会有持续发展。华为同徕卡的合作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合作模式,因为这种合作其他厂家没有办法进行复制,这不是简单的品牌授权,更多的是一些在基础技术研究方面的合作,所以我非常有信心,当前的P9引领的是对手机摄影又是一次突破,随着华为与徕卡合作的深入,后期还会有新的产品提供给大家。

  发布会上,徕卡的摄影师上台讲用华为的P9拍摄的摄影作品,这本身体现了华为与徕卡彼此间诸多层面的合作。首先,包括徕卡摄影师,也打算用华为P9手机作为他们日常工作的拍摄设备。P9更方便携带,随时拿出来抓拍,可以作为徕卡相机的补充。其次,我们有更多,包括营销、宣传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就像大家看到的到华为品牌宣传覆盖力很强,而徕卡也会同时露出,对徕卡有一定的宣传价值。徕卡专业摄影师对华为的支撑,对华为P9手机拍照宣传都是相互起作用的。

何刚专访:借徕卡之力稳定占据高端市场
专访现场

  记者:相比华为荣耀6Plus的双摄像头,此次P9双摄像头的优势体现在那些方面? 

  何刚:摄象头的研究是一步一步往前走的,荣耀6Plus是华为第一次在双摄象头技术上的一个尝试,而在华为体系手机的研发,P9其实是华为在双摄象头技术上的第一次尝试。通过这次尝试我们看到了它的优势,如果简单的增加像素尺寸,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有更好的拍照的效果,因为有更多的光线进入,但是它的结果让设备厚度增加。但是由于手机向轻薄发展,我们不得不采用新的方法来增加摄像头的单位像素面积。双摄象头是非常好的增加单位像素面积的方式,把过去的单个现在变成两个,用算法的方式合在一起。和iPhone 6S相比,P9两个摄像头合在一起,获得光线的总量比iPhone 6S多了270%,跟三星S7相比我们获得的光线总量比它多了90%,这带来的就是拍照效果的提升。

  为了让手机更为纤薄,在保证摄像头不凸起的情况下,双摄象头是非常好的方式。前提就是你有非常好的算法来处理两个摄象头进来的光线。我们这次用的是彩色加黑白进行合并的方式。黑白摄象头相比彩色摄像头少了一些彩色的滤光镜,使得它进入的光线会更多,实际获得的图象的信息要多于彩色摄像头。将两枚摄像头拍摄的照片合并后,照片的细节补充的非常好,这就是我们彩色加黑白带来实际意义。双摄象头让后手机厚度不增加,加上徕卡优秀的镜头设计,包括相机模组的设计,使得P9可以获得最优秀的拍照效果。
 
  记者:徕卡同华为的这种合作是只适用于P9还是会延续到其他手机?

  何刚:同徕卡的合作,目前只用于华为的最高端的系列,而目前华为最高端的就是P9和P9 Plus。
 
  记者:P9拍照中的算法处理隶属于华为还是徕卡?

  何刚:P9拍照算法是华为独家研发的,而且在这里面有大量的芯片底层工作要做。P9摄象头的效果来自徕卡,不止是徕卡的技术人员,也包括徕卡专业的摄影师也在帮我们,整个拍照效果徕卡投入了大量人力保证拍摄效果。不过双摄像头合并算法是华为独有的。

  在希望拍照效果更好的光学系统上,最核心的技术就是用更多的光线能够传到传感器上,每一个传感器对应的光线的比特数是固定的,所以传出的面积是固定的。面积更大感受的光线就更多,如果我们打开一个大的单反摄像机你会发现里面的传感器是非常大的一片。所以说当我们摄象头这么小的情况下如何去获得更多的进光亮,所以双摄像头是最好的。在我想增加感光元件的面积时,双摄象头非常好的减低了摄象头的厚度。所以我认为这应该是手机摄影很好的前进方向。

  记者:P9作为华为第二款双摄像头产品,双摄像头技术是否会推广到更多机型?针对三星全像素双核技术怎么看?以后的手机产品是否有3-4个传感器?

  何刚:3-4个传感器我并不排斥,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合并算法带来的价值是多少?两个摄像头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三个摄像头会怎么样我们也在做一些算法的研究,来验证到底会不会更好。所以在做摄象头的痛点分析的时,我们也面临多个摄像头排列,手机外观设计的影响、对手机美观度的影响等,很多问题会限制技术,所以又不得不去做其他方面的妥协。所以目前双摄像头是智能手机摄影很好的发展方向。也许未来我们可能也会有一些产品使用双摄象头,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P9和P9 Plus上双摄像头技术在整个行业里面是最领先的。

  记者:手机拍照不断向专业摄影方向靠拢,这会是智能手机发展的趋势吗?

  何刚:华为在手机拍照这方面,首先追求的是华为的产品拿出来拍照就可以拍出好的效果,而专业模式是满足一些对拍照有更高要求的人,他们希望有手机能够拥有专业的拍照模式,所以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拿出来就能拍出很好的照片,而对于有更高要求的人来说,过去用专业照相机拍出来效果现在用手机也能办到,这也是我们为消费者提供的更多选择,让他用手机可以拍出很好的照片。这样就不用带那么重的照相机也能拍出很好的照片,这个我相信应该是挺受欢迎的。

  记者:华为与徕卡合作,是不是由一方主写算法?P9在时尚方面的品牌布局时怎样的?是否会进行全面调整?

  何刚:跟徕卡的合作,前面我刚刚说的是非常深入,但涉及到有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就不太容易讲透。华为跟徕卡合作最终的目的是保证拍照的效果,大家在下面应该看到很多摄影师拍出来的照片,真的是已经非常好了。所以作为徕卡来说,徕卡工程师和徕卡摄影师就要保证摄象头最终成像效果达到一个怎么样的标准,一些具体细节的合作我们两家互有贡献的。

  对于时尚,应该说P系列这次发布会跟过去有点不一样,这次更多的讲了摄影,讲了艺术,感性更多一点。当然背后技术支撑可以让我们讲了更多感性的东西,讲了更多摄影类的东西,这些就是我们迈向与时尚人群连接非常好的尝试。我们这次请的一些代言人,应该说是更好的帮我们传递品牌的含义。我们希望P系列手机能够真正走向时尚人士,能够让年轻时尚人士能喜爱它,所以这也是华为非常重要的一次尝试。

  记者:9月德国科隆展电子摄影器材展华为是否作为徕卡合作伙伴亮相?华为是否会进入专业影像领域?

  何刚:之所以跟徕卡的合作,是因为我们两个在精神上有着一致的追求。但是在大家使用场景上是完全不一样的,大多数使用徕卡相机的人更多是特别追求拍照效果那些人,如果追求性价比高,拍出比较好的效果,他可能不会买徕卡,买徕卡的人一般不特别在意性价比,而是在意我真的拍的好,确实拍出顶级的感觉。对于华为来说,我们在产品上也是希望能够真正追求拍的好,拍的特别好。所以这次跟徕卡合作是一个很好的提升。而你刚刚讲的实际上是联合的营销的过程,华为现在全球打广告,其实对徕卡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传播,原本有很多人不知道徕卡,经过这次传播后他会了解华为P9有一个徕卡,所以对徕卡也是一次非常好的传播,徕卡有一些展会我们是不是能参与进去,我觉得这也是有可能的,但我们在这种合作上还有很多也是一边走一边摸索前进的,我相信对双方公司都有很大的好处。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